儿时的物理问题

0
小朋友天天问,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这是一个争论了很久的问题。如果咬文嚼字的话,那么无疑是先有“蛋”。毕竟,鸟类的祖先是恐龙,而恐龙就已经是卵生的了——看看那么多挖出来的恐龙蛋化石吧。也就是说,早在鸡出现之前许多许多年,蛋,就已经淡定地出现在地球各处了。

当然,我们可以严谨一点,这么问——先有鸡,还是先有鸡蛋呢?

鸡,是鸡蛋里孵出来的。鸡蛋,是鸡妈妈生出来的。怎么想,都觉得是个死循环。此前有论点认为是先有鸡蛋,理由是,鸡的先祖某天产下了一颗基因变异的蛋,这个蛋里面含有的DNA组成,注定了它要孵出的是一只史无前例的美味禽类,也就是鸡。所以,最先出现的是鸡蛋。

不过两年前,英国有两所大学的研究人员提出了反对意见。他们研究了鸡蛋壳的组成,发现要让小小的碳酸钙颗粒长成一个完美的鸡蛋壳,需要母鸡卵巢里的一种蛋白质“OC-17”来帮忙。而这种蛋白质只有母鸡才有。也就是说,一定得先有鸡,才能生出我们现在看到的鸡蛋。

糊涂了吗?其实,这个问题的结论取决于你怎么定义“鸡蛋”。如果把鸡蛋定义成“能孵出一只鸡的蛋”,那么应该是先有鸡蛋。如果把鸡蛋定义成“那种由蛋壳、内膜、外膜、蛋白、蛋黄组成的配方不可更改的卵状物”,那么,就应该是先有鸡了。

耳机的声音是怎么通过电线传过去的?

声音和电线里的电流原本是不搭边的,可是麦克风和耳机却可以像魔术师一样让不可能的事情变成可能。声音是振动产生的,人说话是因为嗓子的声带振动,耳朵能听到声音是因为耳朵里的耳膜在振动,声音能传到远处是因为空气也在振动,可我们听到的是悦耳的音乐还是嘈杂的噪声,是你的声音还是我的声音,是大声对话还是悄悄话,就要看具体怎么振了,振动的大还是小,快还是慢。电线里的电流虽然没有声音,但也可以像振动一样,一会儿快,一会儿慢,一会儿大,一会儿小,于是麦克风就可以在他们两个之间搭一座桥,把声音的振动转换成电流的各种变化;在耳机那里,电流的变化又可以转为声音的振动,来回这么”折腾“两次,声音也就可以化身为电流在电线里”毫无鸭梨“地穿越了。

高压电线为什么架在空中而不放在地底下?

高压电线大部分是架在空中的,也有一些埋在地下,但只能称得上“非主流”。在一些地方,比如城市市区内,高楼林立,高压电线没办法架到空中,只能用地下电缆代替。地下电缆相比于架空的电线一个大软肋就是,一旦出了故障,就要“挖地三尺”,才能去检查和修复电缆,如果需要检查一大段电缆,就要挖一条长长的沟,相比于空中抬头就能看到架空电线,多了不少麻烦。另外,空气是绝缘体,大地确是导体,在空中,只要把电线直接架在那里就可以,可是在地下,要把电线外面加上一层层的绝缘外壳,否则电线里的电没走多远,漏电就漏的所剩无几了,地下电缆的成本会是空中高压线的好几倍。

喜马拉雅山最高,离太阳最近,为什么越高的地方越冷呢?

每天早上日出的时候,太阳好像就躲在不远处的山后面,可是太阳和地面之间真实的距离却有150000000公里那么远,地球上的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不过8公里高,这一点高度跟太阳的距离比只是“小意思”了,就算几百个几千个珠峰连到一起做条梯子也够不着遥远的太阳。无论地面上还是珠峰顶,太阳照过来的热量大小都是差不多的,造成越高的地方越冷的“罪魁祸首”绝不在太阳。

太阳光照到地面或者山顶上之后,带来的热量并不会全部留在地球这里,有很大一部分还会因为地面的反射“逃回”到宇宙,可是地球外面一层厚厚的空气组成的大气层,像一件棉衣一样,不让这些热量“走回头路”,把他们牢牢地留在地球,让我们的周围总是暖意融融。在珠峰顶,空气很稀薄,这件“大气层”外套会比地面的薄很多,“保暖性”不佳,很多来自太阳的能量又重新离开地球,造成那里温度很低。

珠峰顶很冷并不是因为离太阳远或者近,而是“穿的衣服太少”。

为什么天空是蓝色的?

太阳光是白光,也就是七色光组成的,红、橙、黄、绿、蓝、靛、紫。在太阳光从进入大气层直到被我们看见这段路程上,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空气中各种粒子、气流对阳光的传播产生影响,叫做散射。这就像我们走在摩肩接踵的大街上的时候,想走快点必须躲开前面的人。这样我们走着走着,方向感不太好的人,可能就为了躲人而迷失了方向,不知道走到哪里去了。七色光也是如此。

我们的大气好似很安静、纯净,实际上,它不但成分复杂,而且到处都是由于温度不均衡等等因素引起的各种小尺度的密度涨落。在这种情况下散射光的强度和光的频率的4次方成正比,所以高频率的蓝色光的“方向感最差”,也就被散射到天空的各个方向,我们也就看到天空呈现了蓝色。这个问题在1899年由约翰·瑞利初步解决的,阳光和空气这种的散射也就被称为瑞利散射,1910年爱因斯坦完善了瑞利的科学方法,最终解决了问题。下次你看到蓝天白云的时候,会想到爱因斯坦也曾经凝视蓝天吗?

文章来源于物理小识

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看更多物理竞赛干货
复制   wulijingsai   微信公众号搜索关注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