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赛学得早是大势所趋?——如何看待竞赛低龄化现象

0

竞赛学得早是大势所趋?——如何看待竞赛低龄化现象

按照质心姐姐所接触的学生(数物化生信息竞赛我们接触得比较少)来说,在数学竞赛中,低龄化现象是最为明显的,大家对数学竞赛中“年少有为”的案例印象也应该格外深刻。不少初三高一的同学早早冲入国集,提前预定了清北保送席位,还有个别同学为了冲刺国家队多次入选国集,那么,在这里,我就以数学竞赛为例,来谈谈竞赛低龄化现象。

选择数学竞赛,到底意味着面临一个怎样的竞争环境?首先,根据近三年各省队名单的汇总情况,我们来看一下各年级的占比情况:

根据数据我们可以看到:低年级在省队中的占比在逐步提升,而高三年级在省队中的占比在今年有明显的下降。 可能从全国来看这个数据的上升并不明显。

但需要考虑该情况有受到弱省数据的影响(省队分数线低于强省省一分数线)。如果我们聚焦在强省(以北京市为例)的话,则数据对比更鲜明:

从省队这一层面的竞争我们可以初步分析得到两个可能的结论:

1、能够在高一、高二进入省队的同学,排除掉极端的好运,基本不太可能是完全利用升入高中后这一年多的时间从零开始学竞赛,大多是在初中阶段就开始为高中竞赛做准备;

2、 考虑到高三学生面临升学和课业的多方压力,在高三达到竞赛生涯最高水平的同学整体竞争力受到了低年级学生的冲击较大。

接下来, 有些家长和同学一定会提出质疑:省队中低年级占比多并不代表什么,也许只能在决赛中当当炮灰。我们结合CMO中表现突出的学生(金牌和国集)的分布情况来看事实是否如此:

我们可以看到,低年级选手在顶尖选手中的占比在逐年提升。他们从初中甚至小学便开始投入到数学竞赛中,受到的竞赛训练更加系统,竞赛经验也更加丰富。

还需要注意到的一点是,这个数据并不该引导我们走向分析年级的高低与竞赛成绩之间的关系,而是提示我们对于这一代数学竞赛的角逐者们,受政策和培训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竞争的焦点开始系统性地前移了。

什么叫做系统性的前移呢?对比质心何老师的个人经验,大家可以有一个更具体的认识。何老师自中学起一直处于北京的“竞赛圈”内,身边的同学中不乏初中就具备省队甚至集训队水平的同学。但这些个例并不会让何老师感到自己在北京的竞赛环境中就是具有劣势的。

事实上,何老师是高三第一次进入省队,而同一年中高三学生在北京队依旧占据很大比重,而且他们基本也都是第一次进入省队(第一次获得省一都有几个,且在之后的决赛中依旧取得了高分)。今天的同学如果以何老师当时的竞赛规划节奏应对今天的数学竞赛环境,还是会面临相当的风险,颇有毕其功于一役(高三)的味道。更多资讯可在质心物理竞赛网查看。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看更多物理竞赛干货
复制   wulijingsai   微信公众号搜索关注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