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介绍:本文作者为北京八中的薛寒玉同学,他在今年的第36届物竞决赛中进入了国家集训队,获得了第三十二名的好成绩,最后保送北大,他不仅创造过世界纪录,同样也为自己的母校刷新了物竞历史新高成绩!
大家好,我是来自北京八中素质4班的薛寒玉。
我们班由于贯彻素质教育,没有中考,在初三那一年,没有考试,没有作业,除了每星期8节的体育课外几乎完全是自由的,我们可以整天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有的人看文学,有的人玩游戏,而当时我对物理产生了兴趣。
我的物理老师丁玥在那一年给我们讲完了高中物理的大部分知识;也在那时起,吴滨老师开始带我们班的竞赛(他带了我们一年,然后在我上高中后离开了…)幸运的是,我们班有不少对物理感兴趣的人,其中竞赛和高考都很强的crj和我一起坚持到了最后。
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习物理的氛围是十分浓厚的,我也得以坚持到了现在。
要论及我为什么要学物竞,最初却与升学无关,学的也不是标准的物竞。一切的开始,来自于当时很中二的一个想法:我不仅要学会课本上的知识,还要有独立的发现。
这个想法或许源自当时在玩的minecraft(当时我初二)。我因为想给minecraft写mod自学了java编程,随后反编译出了minecraft的源码;当时红石电路的研究中有很多未得到解释的现象,比如“0tick脉冲”,我便看源码来研究这件事,并首先利用这个特性创造了世界上最快的1*1树场FTTF。这个世界纪录让我十分得意,后来在我的兴趣转移到了数学和物理的时候,我便企图证明自己的能力,一是要学会超过别人的知识,二是要有与众不同的思考。
差不多同时,吴老师开了竞赛选修课。我起初不想去,因为它和另一个我喜欢的老师的课冲突,但试听了一节课后被其中的微积分和矢量代数(我从来没有见过把变形为再积分这种骚操作)惊呆了,遂踏上了物竞的不归路。之后,我才意识到物竞与升学有关系。
我新高一时参加了34届竞赛,拿了省二,当时已经刷了程力,碰了一点程电,学了一堆奇怪的数学知识。之后一年疯狂学竞赛,听蔡子星老师的四大力学等课程,看完了程电并且重刷了程书,接着看了方法漫谈、高妙,然后看完了新概念(极好),舒力(极好),专题精编(极好),又学了一堆奇怪的数学知识,此时课内成绩掉到了年级中游。然后遇到了35届,爆炸,离实验线差一分。同学crj进了实验,差一点省一。
于是我心灰意冷,放弃竞赛,花了一学期学习高考,恢复到了30名左右(途中又听了一遍四大力学课)。这一段学习高考的经历并不是无用的,它能磨我的性子,让我适应日常的考试,对竞赛同样有帮助。
从寒假开始我又开始学习竞赛,总结了经验教训:一是平时学习不到位,听质心讲过好多遍DNA衍射却仍然做不出来;二是死扣DNA衍射题,浪费时间;三是不重视检查,错了一堆。
我着重应对这些缺点,剩下的半年刷了一遍题选和难集,进入暑假。在没怎么学课内的情况下,此时年级排名竟然升到了第7名。
暑假大概中间左右,找到一年多没联系的吴老师。当时距离复赛差不多有50天,也开始了备考。所谓备考,其实就是每天一套题:从20届往后,做完复赛做决赛,做完决赛做模拟。真题总共30套,加上各种模拟题,比如刷题派对,凑够了每天一套的量,剩下时间就很少了,随便复习点什么就行。
虽然看上去很暴力,但是很有效。天天模拟对做题的准确性、速度、心态有很大的帮助,只要有几天不做,手感立刻就差了。做套题时,不管是什么题,把它们都弄懂就行了。
我个人认为不需要区分题目类型。原因是:一,从31届到36届,6套复赛题的难度和风格差异都很大;二,36届复赛第3题是33届决赛第二题的相似,并且在质心模拟题中有类似模型。
这段时间的备考是十分轻松的(和一年前比),每天上午做一套题,下午自判再互判,晚上自行安排。这种备考环境维持了我良好的心态(心态很重要!很多同学翻车都与心态有关),在遇到做不了的第二题和巨长的第七题时冷静地做出了其他的题,检查出了不小心犯的7个错误,顺利进入省队。
事实上,我仅仅把省队作为自己的目标,根本没有考虑过决赛的事情。接下来的一个月随便水了水,做模拟题(其中因为准备实验耽误了十多天,导致做题速度明显下降)因为我对决赛没什么想法,因此十分放松,虽然遇到了阅读量较大的36届决赛题,但我在考场上没想别的,把能做的题都做了,检查出了两个错,惊险进入了集训队。
为什么我能比较放松呢,主要是因为我并不太在意最后的那一场考试。竞赛是有其局限性的,它是一个路标,却不是路的终点。复赛成绩不过是他人的评价,并且是片面的评价,别人怎么评价我其实与我没什么关系。因此,虽然我在复赛仍然紧张,但在决赛前完全放松了下来。走进考场前,心中想的是关心我的那些好朋友,想的是刚刚在听的柴可夫斯基的交响乐,心中充满了幸福与安定。
我学习物竞以自学为主,虽然听了质心的课,但没有按照正确的顺序去学习,所以刚开始的时候学得比较混乱。总结起来就是:重视数学,经常思考,乱学一气,融会贯通。
其中最关键的就是要重视数学。当你的数学好时,你做物理题虽然当场不一定能做出来,但你必定能看懂答案。物竞的物理并不是很深,它的复杂常常在于解题过程。但是当你的数学积淀足够丰富时,你可以一眼看出乱糟糟的推导核心,透过杂乱的计算看到其中美的本质。这就是数学的力量。
这里的数学指的并不是计算能力,而是指一种通过学习几何与代数得到的想象能力。比如当你看到相对论多次换系的顺序问题时,你不会认为是自己算错了,而是立刻想到三维旋转群的不可交换性和无穷小旋转的李代数,甚至想到高斯-博内公式。
数学理论如此,物理理论更是如此。我要着重强调的是分析力学(事实上四大力学中我也只认真学了这一门)。对竞赛来说,分析力学是一种思考问题的方法,它使你从繁复的物理情景中解脱,直接面对系统的本质。比方说,在任意力学体系的弹性碰撞中,为什么接近速度等于远离速度?为什么黏住时的能量损失最大?纯粹从牛顿力学出发,爆算若干个例子验证,是一件没有意义的事情。用分析力学的观点,才能看到这个问题的本质。
这里我补充一句,学习的顺序并不是特别重要。比如,我学复变函数时还不知道偏导数;听蔡子星老师的四大力学课时还没有看过普物,甚至没有做过任何一本热学光学的竞赛书。其实,无论是先看A还是先看B,当到了A和B似乎产生了一些关联的时候(比如你看到几何光学中的和一维理想气体绝热膨胀时时) ,你一定要停下来,模模糊糊意识到某种关联,再思考一下其中的联系(它们都和相空间体积不变有关)。只有这样的学习才是有用的。当然,粗糙地看书是不能意识到这种关联的。看书时,务必不能囫囵吞枣!
有人会问,你学了这些,又不能写在标准答案上,那又有什么用呢?我的回答是,在竞赛中,一道题,甚至时间,就是生命。吴滨老师经常跟我们说,“高手过招,一道题就定胜负”。别人不会,你会,你就赢了(例如32届复赛第八题)。别人花了40min,你花了10min,你就赢了(例如35届决赛第七题)。同样做完一道题,别人花10分钟检查没发现错误,走了。你运用高级知识一看,有明显不对的地方,遂改正,你就赢了(例如36届复赛第三题、第五题。注意在考试时,大部分人都更容易出错)。
以上,我论述了我的学习方法,即广泛的学习、长时间的思考与归纳总结。同等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获得比纯粹刷题应试更多的知识与快乐(当然条件是有足够的时间)。
曾经我试图用物竞来证明自己,现在的我用物竞来追求自由。
自由是相对于高考来说的。高考不允许你使用超纲的知识,不允许你使用和课本不同的推导,一笔带过深刻的概念(比如惯性系),但物竞不同。当你学了一门新知识,你将会变得更强;当你使用一门新知识,理论上你的分数将会增加。这便是无形中给了你学习的自由。曾经,素质班的创办人程爷爷问我们了一个问题:“你为什么而读书?”,他回答,“为求真知而读书。”物竞,便是引导我一步步接近真知的桥梁。当然,它也破除了我最初的幻想,让我意识到我的能力实在有限。
其实我非常幸运。我有十分通情达理的家长,他们关心我的身心与学习,但从来不对我做过多干涉;我有要好的朋友,他们支撑我面对世间的邪恶,又和我一起为梦想拼搏;我要感谢吴滨老师,是他带着我们入门,又关心我们到最后一刻;我也要感谢八中的素质教育,是你让我自由快乐地度过了初中四年,时刻关心我的学业与身心健康;又在最后一刻破了学校不让停课的先例,支持我为了梦想打出最后一击。谢谢你们。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看更多物理竞赛干货
复制 wulijingsai 微信公众号搜索关注